- 6月17日华懋转债下跌1.28%,转股溢价率17.74%
- 本站消息,6月17日华懋转债收盘下跌1.28%,报137.61元/张,成交额5228.16万元,转股溢价率17.74%。 资料显示,华懋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A-”...
提到明成祖朱棣,大家脑海里蹦出来的多半是他挥师北上,把蒙古势力打得嗷嗷叫的五次远征。这事迹确实威风,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好久。人们传颂他“天子守国门”的决心,感叹他开疆拓土的武功,把他塑造成一个雄才大略的硬汉皇帝。
但历史这玩意儿吧,总喜欢藏着掖着一些不为人知,甚至有点诡异的细节。今天咱就聊聊朱棣人生的谢幕大戏,这事儿发生在离北京千里之遥的草原深处,远比他那五场大战更离奇,也更显悲凉,那就是发生在榆木川的突然暴毙,以及他死后那令人意想不到的遗体处理方式。
五征功成身殒处
时间拨回到大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位的第二十二个年头,也就是公元1424年。这位爷不安分的性子又上来了,总觉得北边的蒙古鞑靼部是个心头大患,琢磨着要彻底解决掉。
展开剩余86%这年夏天,不顾自己已经是个64岁、征战了大半辈子的老人,也不管大臣们的劝阻,朱棣点齐兵马,带着他最能打的大将张辅、杨荣、金幼孜等,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北征。目标是打击鞑靼首领阿鲁台。
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进草原深处。起初,事情似乎挺顺利,追着敌人打了几回。但草原打仗,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敌军,而是极端的气候和捉摸不定的补给线。
这次远征就赶上了这霉运。深入漠北之后,天气变得极其恶劣,风雨交加,将士们日夜兼程,疲惫不堪,再加上后勤补给运输极其困难,粮食开始短缺,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。更要命的是,他们在茫茫草原里兜兜转转,竟然找不到阿鲁台主力的确切位置!
远征的巨大消耗和无仗可打的困境,让这支疲惫不堪的军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。连皇帝朱棣自己,面对着越来越窘迫的处境,高昂的斗志也一点点被消磨,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沮丧。眼看这场耗费巨大的远征很可能要无功而返,年迈的朱棣身心交瘁。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长途跋涉的辛劳,急剧透支着他的健康。
龙驭殡天
就在这进退维谷、一片愁云惨雾的气氛中,灾难降临了。就在他们回师途中,军队到达了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(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部一带)。
就是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草原角落,永乐皇帝朱棣,这位叱咤风云、让整个国家都为之战栗的皇帝,突然病倒了,并且病情以惊人的速度恶化。关于他得了什么病,历史记载模糊不清,有说可能是中风,也有说是热症或者其他突发恶疾。
总之,就在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(公元1424年8月12日),戎马一生、五征蒙古都不曾真正被击倒的朱棣,在这荒凉的草原军帐里,溘然长逝,生命戛然而止。
皇帝驾崩了!而且是在距离京城北京几千里之外的塞外军营里!这个消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。想想看,一旦皇帝暴毙的消息传开,会有什么后果?
首先是身处异域的大军会立刻陷入恐慌,极可能崩溃溃散被追击的蒙古各部听到消息,很可能掉头反扑;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当时太子朱高炽远在南京监国,京师空虚。如果皇位交接处理不当,消息提前泄露,被有心人利用,那很可能就是一场天下大乱!
随行的核心重臣们,以杨荣(内阁大学士)、金幼孜等为首,立刻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。他们当机立断,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情况下最明智但也最难操作的决定:秘不发丧!
必须把皇帝死了的消息死死捂住,直到大军安全撤回关内,并且通知京师的太子做好准备。这个决定意味着巨大的风险,一旦走漏半点风声,后果不堪设想。
可新的问题随即摆在了眼前:七月,正是酷暑难耐之时。皇帝的遗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下,很容易腐烂发臭。别说瞒住消息了,光是那味儿也迟早要出事,更别提还要带着遗体在酷暑中长途跋涉几千里。怎么办呢?他们必须想办法尽可能长时间地保存遗体。
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,随行的能工巧匠们想到了一个不得已的法子:将朱棣的遗体装入一个用锡特制的大桶。锡在古代有很好的密封性,相当于一个巨大的、简陋的金属棺材。
据史料称,为了防止气味泄露,桶内可能还塞满了不易腐的织物,甚至灌入了熔化的锡液来进行彻底的密封。就这样,这位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,最终以一种极其特别且令人心酸的姿态,踏上了返回京城的最后一程。
他静静地躺在那冰冷、厚重、密不透风的锡桶里,被放在辇车上,混在庞大的军队之中。每天的行军、朝会一切照常,给外人看到的假象是,皇帝仍然在营帐中运筹帷幄,只是身体抱恙,需要静养,任何人不得打扰。知情的大臣们则怀着巨大的恐惧和压力,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个天大的秘密。
权力真空中的暗流涌动
朱棣的遗体被封入锡桶后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随行重臣杨荣、金幼孜等人面临三重危机,酷暑下遗体腐败的风险、军中可能爆发的混乱,以及最致命的汉王朱高煦的夺位野心。
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,骁勇善战却野心勃勃。他曾多次试图取代太子朱高炽,甚至策划过刺杀朱棣的阴谋。此时他正随军出征,一旦得知父亲死讯,极可能煽动兵变夺权。更棘手的是,蒙古降将阿鲁台部仍在附近游弋,若闻讯反扑,明军将腹背受敌。
杨荣的应对堪称古代危机管理的教科书。
信息封锁。他严令全军保持静默,每日照常向朱棣营帐“奏事”,由亲信模仿朱棣笔迹批阅文书。宦官按时送膳、御医“诊脉”,连朱高煦派去探听消息的亲信也被虚假的“皇帝病中调养”消息搪塞。
气味伪装。盛夏尸臭难掩,杨荣命各营分发咸鱼,以浓烈的腐鱼味掩盖锡桶可能泄露的气息。
肃清隐患。为杜绝泄密,参与铸造锡桶的工匠被秘密处决,知情者仅限杨荣、金幼孜等五人。
无声归途
密封的锡桶被伪装成粮草车上的储物器具,由锦衣卫精锐押送,夜行晓宿,绕道山西、河南迂回进京。这支“死亡车队”避开官道驿站,沿途不断变换路线,甚至熔铸部分兵器减轻锡桶运输重量。
与此同时,一场关乎国本的博弈在暗处展开。太监海星快马疾驰八昼夜抵京,向太子朱高炽密报死讯。朱高炽强忍悲痛,立即调兵控制九门,并派驸马沐昕接管南京都督府,切断朱高煦的南方兵权。
因无法确认朱棣生死,朱高煦不敢轻举妄动。待他察觉异样时,京城已被朱高炽牢牢掌控。
8月25日,灵柩抵达昌平。朱高炽率百官跪迎锡桶入城,次日正式发丧,宣告继位为明仁宗。当锡桶开启时,群臣所见已是一具经防腐处理的遗体,被郑重移入金丝楠木棺椁。
被锡桶封存的真相
朱高炽登基后,厚赏杨荣等人,却对榆木川事件讳莫如深。《明实录》仅以“帝崩于行宫”一笔带过,锡桶的细节被彻底抹去。直至明末,文人笔记才零星提及“以锡器敛尸”的秘闻。
耐人寻味的是,朱棣之死本身疑点重重。官方称“热症暴卒”,但朝鲜《李朝实录》记载朱棣临终前“冷汗淋漓,手足抽搐”,疑似中毒;
朱棣死前曾召见杨荣,出示一件“染血袈裟”(建文帝出逃遗物),当夜侍卫见杨荣竟身着蒙古长袍离开御帐。
锡桶封住的不仅是帝王遗体,更是一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。当后人赞叹永乐武功时,榆木川草原的风声里,仿佛还回荡着锡桶车轮碾过荒原的沉闷回响,那是权力更迭中,一个王朝最惊心动魄的沉默。
发布于:江西省